信用如金莫刷爆 透支不还是犯法

来源:河北新闻网  2015-08-26 15:48:48  责任编辑:集丹

    信用卡作为一种方便快捷的支付工具已渗入人们消费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信用卡透支并不是一道免费大餐。近年来,因透支信用卡后拒不还款从而触犯法律,最终付出惨痛代价的案例已经是屡见不鲜。

    近日,深圳的一位信用卡持卡人刘某就因恶意透支信用卡,经发卡行催收后仍不归还,且数额较大,被以信用卡诈骗罪追究其刑事责任。鉴于他归案后有如实供述犯罪事实及归还欠款行为,法院酌情做出从轻处罚,最终判处刘某“犯信用卡诈骗罪”,“拘役五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二万元”。

    律师说法:卡主法律意识淡薄 恶意透支竟不知是犯法

    据了解,信用卡诈骗犯罪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使用伪造的信用卡或者使用以虚假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进行诈骗;二是冒用他人信用卡进行诈骗;三是恶意透支。其中,恶意透支型占绝大多数。很大一部分恶意透支信用卡的卡主法律意识淡薄,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

    资深律师指出,在信用卡相关案件的审判中,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两次催收后超过三个月仍不归还的,即会被认定为“恶意透支”。

    信用卡业内人士说法:信用卡欠款不还“并发症”严重

    看到以上案例,仍有卡主认为只要拖欠银行的金额低于入刑标准,或者银行催收后拖欠时间不超过三个月则问题不大的话,那就错了。实际上,信用卡欠款不还的“并发症”——产生个人不良信用记录——将对家庭生活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而任何一条不良信用记录都会在央行系统中保存五年。

    银行业人士指出,个人不良信用记录对生活与工作最常见的影响体现在个人贷款买房买车、干部晋升、出国留学,以及企业贷款等方面。“信用卡和各类贷款的还款情况都会成为银行审批贷款的依据,如果出现过逾期还款的情况,审核严格的银行就不会同意发放贷款了。这个结果可能是很多持卡人都没有想到的。”该人士指出。

    尤为重要的是,近几年个人信用记录的功能正明显被挖掘并延伸至更广的社会活动领域。例如,上海已提出个人信用记录不良者可能将不能被录用为公务员、教师等职业。随着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进程的加快,未来信用记录不良者将在升学、就业、信贷、生产经营、个人消费等诸多方面受到制约。

    专家支招:规范用卡行为是根本

    事实上,信用卡欠款不还所带来的危害不仅仅涉及个人,还会对家庭生活造成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如持卡人大量透支信用卡后无力还款,一般都由持卡人的家庭成员承担还款责任,给父母、配偶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引发各类家庭矛盾。

    对此,交通银行信用卡专家指出,持卡人应根据自身财务状况合理申请和使用信用卡,并规范自身用卡行为,才能在享受信用卡带来便利的同时,避免信用卡恶性欠款情况的发生。

    首先,要合理控制信用卡数量,不要盲目办卡。一般来说,个人信用卡数量不宜过多,以免冲动消费。办卡后如果不想使用,最安全的方法是打银行的客服电话进行销卡。

    其次,要把透支额度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专家表示,信用卡额度用于满足日常消费便利的需要,额度并不是越高越好,持卡人应根据自身的还款能力来掌握自己的总信用额度,做到量入为出。虽然信用卡的审批额度是由银行根据申请者的综合资质进行评估,持卡人无法决定卡片的审批额度,但一般来说,可以在拿到卡片后尝试致电银行客服申请对自己的额度做出调整。

    同时,持卡人切勿采取信用卡套现、异常积分兑换等非正常交易行为,忌使用在网上流传的众多信用卡套现“高招”,不能将信用卡资金用于投资经营、炒股理财等用途,更不要以套现资金作为资本从事赌博、吸毒等违法犯罪活动。这种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套现行为,本身即已触犯了法律。

    最后,开通信用卡分期付款业务时,一定要问清楚利率和手续费。透支消费后应当最迟在到期还款日前还款,还款时一定要核对账单,也可通过绑定借记卡、设置个性化还款日等方式确保不会漏还、少还信用卡欠款,以免产生个人不良信用记录。

相关新闻

融媒体矩阵

想爆料?请拨打新闻热线0311-67562054,登录河北新闻网新浪微博(@河北新闻网官方)或通过投稿邮箱:(hbrbwgk@sina.com)提供新闻线索;时评稿件请投kangkaige2010@126.com,或直接加慷慨歌Q群167277165。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15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 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