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

中国持有美国国债首超1.3万亿美元 债主帽摘不掉

河北新闻网  http://www.hebnews.cn   2013-12-18 08:39   来源:国际金融报

当地时间12月16日,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最新月度资本流动报告显示,10月份中国所持有的美国国债增加107亿美元,至13045亿美元,历史上首次突破1.3万亿美元关口,继续稳坐美国最大债权国之位。

下半年以来,中国除了8月份减持112亿美元之外,分别于7月份、9月份和10月份增持,增持幅度累计超过399亿美元。市场分析人士表示,中国在整个危机期间增持美国国债都是一种自救也是救人的行为,今年10月中旬是美国国债上限危机最为严重之时,不同期限的美国国债收益率均大幅上行,中国的大规模减持会进一步加剧这种波动性,而鉴于中国持有量问题,美国债市波动并不符合中国利益。

连续两月增持

根据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这是中国连续两个月增持美国国债。而10月份中国主要购买的美国国债为期限不超过1年的短期国债,在总共增持的107亿美元的美国国债中,有84亿美元为此类短期国债。与此同时,美国第二大债权国日本10月份则减持了37亿美元美国国债,当月持有美国国债量为1.1744万亿美元,低于前一个月修正后的1.1781万亿美元。

2013年的前10个月,中国总计增持美国债841亿美元。截至10月底,中国占各国/地区所持美国债总额比例为23.1%,高于9月的22.9%。据美国财政部此前修正后的数据,2012年全年中国净增持美国债685亿美元,增幅为5.95%。

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奚君羊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增持或减持美国国债以及增加或减少多少规模,更多的是一种市场投资的行为。从今年下半年七八月份开始,国际资本开始纷纷流向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相信中国增持美国国债也是其中的一部分。”

美国财政部发布数据显示,美国10月份国际资本净流入1949亿美元。其中,私有资本净流入1851亿美元,官方资本净流入98亿美元。数据还显示,美国10月份长期资本净流入354亿美元。其中,外国居民增持美国长期债券547亿美元,美国居民增持外国长期债券192亿美元。此外,10月份海外投资者共增持美国国债244亿美元。

增持仍将持续

其实,今年10月份之时刚好是美国面临债务违约危机的严峻时期,美国国会两党就提高债务上限问题始终僵持不下,难有突破,导致美国国债收益率也节节攀升。因此,有市场人士认为,中国的大规模减持会进一步加剧美国国债市场的波动性,而鉴于中国持有量问题,美国债市波动并不符合中国利益。

对此,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表示,对于美国国债市场10月份的波动,更多可能是舆论压力比较大,才形成一种认识上或者思维上的紧张冲击,但是实际上投资的短期收益还比较高。因为僵局,美国国债的收益率反而会上升,所以投机性反而造成了一些外国投资者涌入美国国债市场,当然这是一种短期行为。如果从长期来看,持有的美国国债,不会完全牺牲掉或者损失的话,那这种波动对咱们国家来说没有多大的影响。

10月份,除了中国增持了美国国债,包括日本、英国等在内的前五大美国的债权国都采取了减持美国国债的举措。对此,国人也产生了更多的疑问。“其实中国前几年也开始减持了,至少增持的速度放缓了,说明中国在持有美国国债中长期战略上已经开始调整了,因为持有太多的话,自己就被绑架了,美国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中国”。

对此,奚君羊表示:“近几年来,中国一直在努力调整外汇储备投资的结构,并减少持有美国购债所占的比重,但是这样的调整必然是缓慢而艰难的。一方面,纵观全球符合安全性、流动性高级别的可供投资的产品并不多,很少有市场能承接中国如此之大的投资量。中国如此庞大的外汇储备一旦投资任何一个除美国国债之外的市场,都会对该市场产生巨大的波动。另一方面,尽管中国贸易顺差已经有所收窄,但是中国依旧是顺差国,只要中国始终有贸易顺差,那么中国的外汇储备就会持续增加,而中国也会持续增持作为最好投资选择的美国国债。”(记者 付碧莲)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参与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 发表留言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4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