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辩白:怎么样的业绩令人满意?
河北新闻网
2011-07-21 16:59
来源:南方都市报
责任编辑:赵涛
【字号

本站搜索

    交银施罗德基金总经理战龙也对媒体表示,过去那么多年,中国基金行业的整体业绩是战胜了基准的,这在国外也算不错的业绩。

    战龙表示:“资本市场的低潮期往往就是基金行业发展的低潮期,国际国内的历史规律都是如此,A股市场从6100点下跌至今跌幅近半,这样的背景下,偏股基金发行规模有所回落非常正常。”

    而偏股基金的发行规模基本上与业绩成正比,导致行业停滞不前的根本性原因,还是在于产品的“质量”。一位资深基金公司的市场部人士也坦言,整个基金业现在最大的问题在于业绩,但是这个因素又不是依靠自身努力可以解决的。

    “透明”的痛苦

    “我认识国内一百位专门负责基金的记者,但基金行业的从业人员加起来还不到一万人。”某基金公司内部人士苦笑着说,“这意味着每100位基金从业人员就有一位记者盯着”。实际上,紧盯着基金的人远不止记者,单从网络的信息上看,对于基金的各种责难声不绝于耳。

    “基金行业就像住在玻璃缸里面的金鱼,天天被人盯着。”某中型基金公司高管感叹道:“为什么券商自营却不需要公开详细信息?私募基金、银行理财、保险投资也不需要公开详细信息?”

    按照规定,公募基金必须每个交易日都公布最新净值,每季度末的持仓结构、申购赎回情况也要及时公开。而这种后果各种短期排名的大量出现,基金一旦在一周或者一个月内表现不好,就很可能成为众矢之的。持仓结构等的公开,也使其竞争对手容易找到“打击”的方法。虽然管理层叫停了不少基金业绩的短期排名,但业绩压力并没有半点减少。

    目前,基金行业可以被称为金融业中最为透明的子行业,其业绩规模一清二楚,做对与做错被尽数暴露在镁光灯下,苛责也容易出现。

    或许也正因为如此,在A股市场低迷的阶段,不只是基金近年来的业绩不好,券商集合理财产品、阳光私募基金等同类资产管理产品的业绩也并不亮丽。相比之下,基金的表现谈不上特别差,但大部分的板子都落到了基金的屁股上。

    严格的监督又使其成为了从业人员最为谨小慎微的行业。很多基金经理们不敢“独立思考”,以免一时看错又成为众矢之的。他们常常不敢说“真话”,自身个性化的特点也常常被限制。为了维护公司的利益、兼顾监管层的利益,基金经理们几乎从来不敢唱空。

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频道精选
精彩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