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

“钱紧”创年内次新高 银行间利率昨飙至8%

河北新闻网  http://www.hebnews.cn   2013-12-24 06:01   来源:楚天金报

楚天金报讯 金报讯 昨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再度飙升。据中国货币网数据显示,shibor利率全线飙升,其中7天、14天两个品种利率更是飙上8%,创下年内次新高。

虽然央行在上周五晚上通过微博公告称,针对今年末货币市场出现的新变化,已连续三天通过SLO累计向市场注入超过3000亿元流动性,目前银行体系超额备付已逾1.5万亿元,为历史同期相对较高水平。但银行间的流动性紧张仍未得到缓解。中国货币网数据显示,7天利率飙 升 118.90 个 BP, 达 到8.8430%;14天利率更是飙升124.30个BP,达到8.2460%,其他期限亦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专家质疑:货币供应量居高 缺钱太奇怪了

与市场资金饥渴形成赫然对比的,则是盘踞高位的货币供应量、社会融资总量。可以说,流动性总量丝毫不缺,“毫无疑问,缺钱太奇怪了。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货币发行国。”广东金融学院院长陆磊日前撰文指出。事实也是如此,今年前11个月,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则为16.06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1.92万亿元。

在今年6月“钱荒”爆发时,央行净投放资金量为年内单月新高,达3050亿元。今年4月至11月,除了10月公开市场净回笼,其余均为净投放。近日,央行则连续三天通过短期流动性管理工具(SLO)累计向市场注入超过3000亿元流动性。

国信证券指出,站在央行的角度来看,从反映商业银行资金充裕度的超储率来看,实际并没有出现系统性的下降,而是稳定地保持在2.0-2.1%之间。即使观察超储率的月度走势,2季度和3季度超储也保持在1.6-2.1%之间,并无明显迹象显示整体商业银行出现流动性的紧缺。

因此,“钱荒”与流动性总量宽松之间的矛盾,令人生疑。尤其是6月底、12月底这样的特殊时点,为何一有“风吹草动”,资金价格就呈现易上难下的脆弱?

一位接近监管层人士对“钱荒”这种叫法并不赞同。他对记者表示,“钱荒”是伪命题,不是真实存在的东西,实际情况是M2依旧很高,很多客观的数据都摆在那里,表明银行流动性整体充裕,市场却还造出“钱荒”这样的词。

深层原因:资源错配与资金空转

从表象来看,资金面紧张无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当其冲的是存款准备金净上缴压力,以及金融机构存贷款季末“冲时点”,要求各金融机构补充资金满足合规要求;其次,央行意外连续第五次暂停逆回购,美联储超出市场预期进程缩减QE规模,以及互联网金融理财造成的存款搬家等外部因素的冲击,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市场的担忧。多重因素的交织,导致金融机构纷纷加入“借钱”行列,从而造成了资金供需紧张的局面。

但是,在“钱荒”的背后,凸显的却是中国金融资源错配的格局依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中诚信国际金融机构部金融机构评级总监黄灿指出,银行资源配置失衡、期限错配导致银行本身的流动性脆弱,“上市银行同业资产平均占比持续上升,买入返售一类贷款业务主要投向房地产和平台项目,也加剧了银行资金面的脆弱性。”

银行体系结构扭曲固然是“钱荒”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但表象“钱荒”与充足的流动性供应之间的矛盾鸿沟远不是梳理银行体系就可以填平的。

一位宏观调控部门人士告诉记者,目前我国确实存在部分资金在金融体系内循环,玩“空转”游戏,没有真正地进入实体经济,而且不少资金进入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这类企业中有部分经济效率低下,然而凭借财务软约束,挤占了可观的金融资源。这一现象的存在就会导致即使货币信贷再宽松,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推动作用也极其有限,而且一方面会引起表面上的“钱荒”,另一方面还会助长金融泡沫在某些领域的累积。

(综合《上海证券报》《中华工商时报》报道)

原标题:“钱紧”创年内次新高银行间利率昨飙至8%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参与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 发表留言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4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